劳动合同对于打工者和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要。实践中,对于双方都要按照法律要求和自身实际签劳动合同。可是,如果合同无效,合同的签订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打工者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用人单位的风险也会增加。那么,如何保证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呢?
一起看一下哪些情形可以导致劳动合同无效。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的;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法律规定的比较明确,可是实践中还是出现很多问题和争议,我们逐个情况分析一下:
哪些情况可能构成欺诈
主要是求职者在求职中,没有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如实地说明和提供自身的情况。
比如说,夸大了自己的经历和能力,提供虚假的学历证明材料、资质证明材料,提供虚假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女性隐瞒自己已经怀有身孕等等。
这些情况能不能构成欺诈,需要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有明确的说明。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相应的条件,即使出现了隐瞒和虚假的一些情况出现也很难认定为欺诈。
所以对于打工者,要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如实提供自身的情况。
对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明确对于招聘岗位的具体条件说明。
这样,打工者和用人单位才能真正达成合意,避免出现后续纠纷。
哪些情况可能构成胁迫
打工者和用人单位都可能构成胁迫。
比如说,打工者用暴力或者其他手段威胁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有影响的负责人;用人单位以不给办理相关手续为由威胁打工者变更劳动合同等。
具体能不能构成胁迫,要看威胁是否达到一定程度,胁迫人的主观恶性,胁迫与签订合同的因果关系。
所以,无论对于打工者还是用人单位,签订变更劳动合同的手段要正当。
哪些情况可能构成乘人之危
乘人之危作为合同无效的一种事由,需要达到欺诈、胁迫能达到的让另一方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或者变更劳动合同。
比如说,单位处于困难时期,打工者依靠自身业务中高额订单请求变更劳动合同;员工患病医疗期内,单位要求变更劳动合同都有可能构成乘人之危。
实务中对于乘人之危导致合同无效并不好裁判,相应的证据需要注意收集齐全。
这样的规定有利于打工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稳定,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用人单位免除自身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和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
法律对于用人单位法定责任和劳动者权利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说,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长不得违反劳动法的规定,工作条件不得违反国家卫生和安全的法律规定,违反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等。
如果违反,这些合同约定都是无效的,打工者对于自身造成的损害可以要求赔偿,用人单位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还有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最后,需要说明,有些合同内容的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并且,合同的无效,不影响事实劳动关系的建立,出现争议和矛盾还需要依据劳动相关法律进行解决。